2022年中國建筑衛生陶瓷的產量延續下滑的趨勢,接近73億平方的產量依舊在全球陶瓷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陶瓷企業也在最近幾年行業洗牌中逐步的兩極化,上市成為這些頭部陶瓷企業的必經之路,陶瓷行業從傳統的“三高”行業也開始進入到資本運作和面臨國內市場的壟斷與洗牌。未來國內陶瓷市場品牌還將進一步的收緊,市場將進入新一階段的壟斷并由少部分的企業掌握定價權,如果依舊是各方諸侯價格戰的話,整個行業面臨繼續虧損和內卷加重。
陶瓷色釉料企業依附于陶瓷廠,作為陶瓷的上游配套企業來說,色釉料企業其實是最難受的。原料上游端基本都是資源性的國資等企業控制的礦物等原料產品,導致色釉料企業在采購過程中根本沒有議價權,特別是大宗有色金屬類產品往往都是賣方市場定價。再來看銷售端,墨水色料等產品作為陶瓷生產的原料之一對成本影響相對較少,而且色釉料行業內卷嚴重,導致在銷售端陶瓷廠家面前基本沒有定價權。
2023年國內陶瓷市場依舊是陶瓷墨水和拋釉的天下,從去年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目前國內市場占比最大的依舊是拋釉生產線多達600條以上,其次仿古磚和屋面瓦加起來在500多條生產線,剩下的就是大小巖板之類的300多條生產線,還有瓷片地鋪石拋光磚等加起來400多條生產線。
盡管面臨巨大的挑戰,色釉料行業近些年來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首先,新型環保疊加功能性釉料的研發逐漸成為行業的熱點。色料墨水化和釉料的噴墨化在未來是一個趨勢。其次,納米技術在色釉料制造中的應用也為產業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通過納米技術的運用,色釉料的顏色、飽和度等特性得以更為精細地調控,為產品設計提供了更大的創意空間。
對于國內的陶瓷色釉料行業來說,由于行業特性和存在企業較多、單個企業產值不高的特點,很難較為全面的去統計出一個比較詳細的產值數據出來。以當前的色釉料行業來說,除了2家上市企業的產值是對外公布可查以外,單個年產值過億元的色釉料企業不多,特別是產值1億元是一個門檻,能夠越過年產值3億元的色釉料企業更是屈指可數,而且大部分的色釉料企業對于自己的產值和年銷售情況都是相對保守數據的。因此,在筆者按照以往的經驗和之前協會公布的大致的比例來估算出2021年行業產值在360億元,功能性釉料的產值在10.53億元左右,按行業需求5%的增長率來估算,2022年和2023年功能性釉料產值達到11.06億元和11.61億元。
中國陶瓷色釉料行業正經歷著百年之大變局轉型期,雖然面臨著房地產市場波動等多重壓力,但技術創新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未來,通過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努力,色釉料行業肯定是一個洗牌重塑周期和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