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重提“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未來5年,深圳將按照每年建設不少于2000萬平方米的高品質、低成本“工業上樓”產業空間。
已經登頂全國工業第一城的深圳,為何要大力推動工業上樓?
“騰籠換鳥”之痛
這就不得不提十幾年那場轟轟烈烈的“騰籠換鳥”。2008年,廣東開啟“騰籠換鳥”戰略,大力淘汰低端產業,著力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同年,深圳出臺《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產業發展方向定位為高端化,并對在深圳設立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的企業進行巨額獎勵。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紛紛將工廠等制造環節遷出了深圳。與此同時,深圳開始改造低效工業園,興建大量寫字樓,大力發展所謂總部經濟新形態。
數據顯示,2008-2016年間,有多達4萬家企業遷出了深圳,其中不乏一些行業頭部企業以及世界500強企業。
過快去工業化帶來的教訓是深刻的,一是所謂的騰籠換鳥本質上是政府主導的產業升級,這種人為的“揠苗助長”對企業和城市的發展適得其反,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制造業逐步空心化。
而這些年,深圳大力發展的總部經濟,不僅導致了寫字樓空置率居高不下,還催生了大量的空殼公司和虛假總部,騙取稅收優惠政策。
一個典型例子,深圳千方百計引進總部企業,結果卻引來了不少房地產巨頭,某大從廣州遷往深圳沒幾年就出現了“暴雷”。
其次是破壞了整個產業鏈。騰籠換鳥,一心只想要高端,不要低端,天底下哪有這么美的事情。一個產業鏈需要上下游共同協作,不可能你只想要這個,不要那個。
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深圳能快速從山寨之都蛻變為創新之城,就是因為過去集聚了許多中小配套企業,它們與一些行業巨頭形成了開放的合作圈,構成了需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2007年的深圳華強北電子商業街
一旦中小配套企業大量遷出,大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如果某個地區給予某個行業巨頭更誘人的優惠政策,這些大企業也可以隨時撤離深圳。
最終,所謂的總部經濟就變成了“空中樓閣”,而被趕跑的企業,就再也不可能回來。
釋放了什么信號?
第一是對過去政策的糾偏,重新重視制造業當家的地位。經過此輪疫情,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制造業對于穩就業、穩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夯實工業家底。過去,深圳產業轉移一方面受到政策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深圳“無地可用”、房價高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被迫轉移。
“工業上樓”后,深圳既能留住中小企業,延緩產業鏈外遷的速度,也能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足夠的空間,可謂“一箭雙雕”。
未來五年,深圳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萬平米的空間,直接解決企業發展空間不足的難題。更為關鍵的是,工業上樓項目由政府主導建設,能夠真正惠普到制造業企業。
過去,深圳為破解產業空間不足的難題,曾推出過M0新型產業用地,然而,一些中大型企業拿地之后,變相出租,實際上變成房地產項目,推高租金成本。
而工業上樓項目以國有資金為主導,所建設的國有產權廠房能夠有效降低廠租成本,杜絕過去由企業或村集體單方面建設運營,隨意漲租的行為。
第三為20+8產業集群提供發展空間。從最早的“三來一補”成功轉型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城市,深圳的產業布局一直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如今,深圳靠著比亞迪,在新能源產業賽道上一路狂飆,正在打造世界一流汽車城。目前,深圳鎖定了八大未來產業,作為未來新的增長動能。
下一個十年,深圳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