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1月11日),陶瓷資訊、廚衛資訊、陶衛網聯合主辦了一場主題為“綠色低碳 基業長青”的2022中國建陶產業綠色智造論壇受到行業的廣泛關注及好評。
這場論壇上,建陶行業的協會領導、高工,光伏上市公司中信博、建陶行業三大上市公司蒙娜麗莎、東鵬控股、歐神諾,以及建陶行業優秀企業代表金牌企業、白兔瓷磚(旭日集團),建陶裝備先進企業摩德娜、藍動力等企業大咖從不同的維度對建陶行業的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展開探討。
作為本場論壇的發起人之一,筆者也談一談關于建陶行業綠色智造的看法。
一
過去中國建陶行業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可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展望建陶行業未來的發展之時,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從強到精,從精到久。”
對于“從強到精”而言,優秀的陶瓷企業已經有了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及系統的實踐。尤其在疫情危機的籠罩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強調精細化管理。
以品牌輸出的內容創作為例,許多陶瓷企業的市場部把內容制作以及投放渠道等做得越來越細,小紅書、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微博、嗶哩嗶哩等渠道均由不同的內容運營團隊運作;有的企業甚至僅微信公眾號平臺就運營了多個賬號,不同的賬號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有的賬號內容專門針對設計師群體,有的賬號內容專門輸出經銷商群體,還有的賬號則專門輸出企業品牌新聞等等。
以上列舉的內容精細化只是陶瓷企業從強到精的冰山一角,其他諸如產品、渠道、廣告投放、品牌運作、生產制造等等均在不斷細化。疫情的倒逼就像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楊過練功的寒冰床,躺在上面練功雖然痛苦難當,寒氣逼人,但是能熬出來練就的是扎實內力。
二
陶瓷企業“從強到精”已經有了諸多成功的案例及落地的解決方案,并在不斷優化。但是“從精到久”卻似乎沒這么容易辦到。不僅需要時間的驗證,更沒有標準答案可言,成為越來越多企業探索的課題。尤其是陶瓷資訊推出《辦企業是跑馬拉松》系列專訪后,大家逐漸意識到:百年企業比百億企業更重要,基業長青成為陶瓷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話題。
由美國管理學家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在斯坦福大學為期6年的研究項目中,選取了18個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研究了這18個基業常青公司的成功經驗,并以此創作了風靡全球的《基業長青》一書。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本書中18家基業長青的卓越企業經驗固然值得陶瓷行業借鑒,但是對于現階段而言,如果陶瓷行業沒有辦法盡快做到綠色智造的轉型升級,企業不要說基業長青,生存都將是問題。
筆者絕非危言聳聽,西班牙最大的瓷磚公司之一Grespania首席執行官Luis Hernandez在此次歐洲能源危機之時就表示:“歐盟到2030年減排55%的目標將導致‘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的陶瓷工業的毀滅’,因為越來越昂貴的天然氣和碳價格耗盡了脫碳窯所需的資金。”
請注意,Luis Hernandez用的是“毀滅”一詞,而事實證明,“毀滅”并未夸大其詞。今年,受能源危機的侵襲,關廠停線在全球陶瓷行業頻頻發生:
今年年初,葡萄牙陶瓷企業CINCA關停一個半月;西班牙最大的瓷磚公司之一Grespania自去年11月以來已經將其瓷磚年產量減少了15%;在意大利,今年春天,當天然氣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50歐元的創紀錄水平時,該國220家陶瓷廠中約有30家停產了幾天,近4000名工人按休假協議待工。
(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時間的推移,能源價格不斷上揚,情況隨之惡化:到今年下半年,葡萄牙7家陶瓷公司因能源價格上漲而停產,約1000名工人受到影響;9月底,西班牙卡斯特利翁的9家陶瓷公司已申請ERTE(《臨時就業法規文件》),總計1152名工人被迫進入臨時失業狀態;歐洲最大瓷磚生產商Pamesa集團宣布旗下子公司Azuliber全面停止生產活動,而工廠里的78名工人即將失業;波蘭瓷磚制造商Cerrad也宣布暫停7條生產線中的3條。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亞洲,據孟加拉國陶瓷制造商和出口商協會稱,陶瓷行業超過25家大型工廠已經遭受了3個多月的嚴重天然氣短缺。該國最大的瓷磚制造商GreatWall Ceramic Industries的總經理Md Shamsul Huda指出,現在工廠只能以單班形式運行,每天的生產時間約10至12個小時,但這段時間內會有3到4次停電,嚴重阻礙了生產。
剛剛舉辦結束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展,大家探討最多的話題也是能源危機、雙碳控制,而受此影響不得不推遲到明年2月底的陶瓷行業另一盛會瓦倫西亞展(Feria Valencia)負責人則稱能源成本“令人望而卻步”。
嚴峻的事實表明,未來陶瓷行業的戰場或許將從品牌戰轉移到“綠色戰”。陶瓷行業目前最過硬的陶瓷品牌莫過于“意大利陶瓷”,但是在能源危機、環保危機面前,這樣一個過硬的陶瓷品牌同樣危機四伏。
三
在雙碳背景下,國內陶瓷廠的壓力同樣不小。
據筆者了解,如今要投廠建立新的陶瓷生產基地或陶瓷生產線已不似過去那么簡單,僅雙碳指標的預算方案這一項就把絕大多數企業拒之門外。此外,陶瓷產業不再是招商引資的香餑餑,因為雙碳指標如今是各項招商引資的重要考核標準。
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替代能源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未來陶瓷生產不僅要降低能耗、綠色環保,或許還要有正規牌照才能例行生產。
筆者在這場論壇的開場舉了一個生動案例。上個星期筆者前往昆山星誼參觀考察,回程航空因種種原因自動取消,只得被迫變更行程轉為高鐵,返途原本2個小時的行程也因此延長至12個小時。
途中,母親發微信問我要不要準備宵夜,我回復“吃過了。”結果這個回答令我的母親緊張起來,“這個時候在動車上進食風險會不會太大?”
我回答:“餓著肚子似乎風險更大。”
一個人如果得了重癥,在有序的治療之下壽命至少可持續數月之久;而如果十天半個月不進食,健康的人也會一命嗚呼。吃飯對于我們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重癥似乎更為可怕。吃飯事小,重癥事大是正常人的思維定式,但是如果細細思考,或許會細思極恐吧。
陶瓷行業,這個傳統的制造行業,恐怕再沒有比生產制造更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因此,過去我們更加注重品牌、渠道、管理、經營等等,卻從未想過,萬一哪一天我們因為種種不可抗力的因素而被迫停止生產會是怎樣一種局面。
一個人想要長命百歲,不抽煙、不喝酒、多運動、保持充足睡眠并且注重養身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是這個人頓頓能夠吃飽飯;陶瓷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品牌、渠道、管理、經營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是,我們得保持生產制造的能力。
而如果不想被迫停止生產,控制雙碳,綠色減排似乎是眼下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