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旺季市場體現出來的“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趨勢更為明顯
適值陶業旺季,本來是一個收獲喜悅的季節,然而,眼下整個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卻是一片憂郁苦悶與興高采烈共存的不協調局面。
苦悶的是不少原來在旺季月銷輕松超過1000多萬元的單品牌,如今卻在極度艱難的努力中得到幾百萬元的銷售業績。
高興的是少數品牌進入下半年旺季市場便銷售持續火爆,產品供不應求,單品牌月銷售業績超過5000萬十分正常。
逐步萎縮與急速擴展的兩極分化趨勢成為2006年陶業旺季市場反映最突出的特點。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不少業界“銷售精英”甚至個別往日曾經春風得意的老板如今都陷入困惑與無奈之中。
一位陶業資深人士向記者坦言,早在2002年之前,尤其以佛山為代表陶瓷品牌中,只要進入下半年旺季市場一個普通品牌單品牌月銷在2000-3000萬左右都屬正常之事,而今像這一層面的品牌銷售業績僅僅只能停留在500-800萬之間。
與此現象顯得不太協調的是在陶瓷衛浴行業以興輝、夢娜麗莎、博華、金意陶、箭牌、益高、法恩莎,以及新中源、新明珠集團幾個品牌等在終端的吞噬力卻仍然異常迅猛。比如,記者剛剛從業界得到的消息:來自廣東佛山的興輝陶瓷在具備原來6條生產線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該公司準備在8-9月連續增添一條拋光磚生產線和一條內墻磚生產線,這不僅在進一步緩解興輝品牌市場工程、出口及國內貨源緊缺局面,實現該品牌急速擴張的同時,也反映出當前一部分品牌市場日趨下滑之際,仍然存在具有單品牌8條生產線消化能力的行業神話。
有關專家分析,出現這種市場現狀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優勝劣汰是各個經濟領域的終極體現。針對今年旺季一些品牌的難以維持現象,專家認為其原因主要體現在行業品牌數量與競爭對手的增多上,除此之外是因為山東、四川、福建等幾個產區的齊頭并進進攻陶瓷業,以至于陶業競爭日益加劇導致出現這種個別品牌逐漸衰退的結果。
專家還認為,個別品牌的市場萎縮并不代表行業市場的縮小,關鍵是在考驗品牌競爭力的強弱。作為發展起步較晚的陶瓷行業,特別是在佛山一些早期品牌雖然有著一定的生產經驗與實力積累,但面對當前的市場化競爭,就必須在管理與營銷能力上及時跟上市場的發展步伐,否則就很容易成為行業發展過渡“洗牌”過程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