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款國寶級文物高仿品今亮相申城。
曾經為皇家獨享、王公貴族夢寐以求的琺瑯彩瓷,如今卻可為尋常百姓人家所擁有。歷經8年探索、已經失傳200多年、被稱為“彩瓷皇后”的琺瑯彩瓷今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的是包括6件琺瑯彩瓷在內的20款國寶級文物高仿品,它們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從30萬件瓷器中精選出來的,每個品種仿制50件。
彩瓷皇后價格不菲
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仿制國寶級文物均為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琺瑯彩、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為便于藏家收藏,這批高仿瓷器的底部均為“雙款”,即瓷器原款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字樣款,同時附有紀年和絕版編號,其中編號為50號的高仿瓷器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在20個品種的高仿瓷器中,6種琺瑯彩瓷器最為引人矚目。琺瑯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直接授意下在皇宮內創燒,并在皇帝親自引導下發展起來,這在中國陶瓷史上十分罕見。琺瑯彩瓷胎質潔白細膩,釉面瑩潤,色調鮮艷,器形小巧玲瓏,精湛絕倫。據悉,20件國寶高仿品的價格最低9800元,最高36800元。其中,曾經在蘇富比香港拍賣會上以1億多元港幣成交的“琺瑯彩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其仿品僅售1.89萬元人民幣。
歷時8年研制配方
這些仿制品的“原身”來頭不小,高仿品的價值同樣不容忽視。由于清代琺瑯彩的制作工藝和原料在乾隆以后就已失傳,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景德鎮熊窯傳人熊建軍等人,歷經8年探索和數百次實驗,終于成功研制出清代琺瑯彩傳統配方,填補了我國現代制瓷發展的空白。
據介紹,琺瑯彩的燒制過程難度非常大,工序繁瑣。首先選用最標準的坯燒成白色素胎,之后再選出最薄、最白細、最周正的用于燒制琺瑯彩,再經景德鎮繪畫大師繪畫填彩,最后入爐用800℃左右的溫度烘燒而成。
從制胎到燒窯完成,每件琺瑯彩瓷器制成最少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而成功率不足30%。整個生產過程完全采用清代傳統工藝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畫坯和寫款等幾十道工序,最終以柴窯燒制。此外,制作過程中還充滿艱辛。據悉,由于琺瑯彩的彩繪顏料中特別含有硼或砷,而砷是一種劇毒物質,在高溫燒制中,毒煙揮發,致使當時站在窯爐周圍、沒有戴口罩的工作人員全都流鼻血了。
圖:仿清乾隆琺瑯彩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