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遠明、何碧帆 特約記者:盧勝文、羅哲] 隨著當今世界對環保和生態問題的日益重視,一種經過改良的紅褐色新型環保陶瓷——紅陶應運而生。紅陶與傳統的高溫白瓷不同,它是指經過800至1000℃的低溫燒結、具備陶瓷材料特性又能在一定年份之后風化降解、減少環境污染的新型陶瓷制品。豐順縣潭江鎮近年來利用本地資源,大力開發這一新型環保陶瓷制品,受到國際商家的廣泛歡迎,去年8月省科技廳授予該鎮“紅陶專業鎮”稱號。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地處韓江中游的豐順縣潭江鎮與素有“白玉城”美稱的大埔縣高陂和桃源等鄉鎮毗鄰,瓷土資源豐富,素有“陶瓷之鄉”的稱譽。從明末清初起,這里就開始了燒窯產瓷的歷史。長期以來,由于受交通等條件制約,這里的陶瓷生產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強,當地的陶瓷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縣委縣政府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南電聲北陶瓷”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促進該縣北部的潭江鎮利用當地豐富的瓷土資源,點土成金,發展陶瓷支柱產業。目前,以當地群眾為主體興辦的大大小小的瓷窯遍布全鎮,一些外商也開始注資在當地興辦瓷廠。據統計,目前該鎮共有陶瓷企業156家,從業人員近7000人,陶瓷生產的產業化趨勢開始形成。2004年該鎮陶瓷總產值達3億多元,創稅收1000多萬元,成為該縣第二大創稅大鎮,也成為我市和全省最大的紅陶生產基地。
技改挖潛增效益
該鎮陶瓷過去主要以單純的日用高溫白瓷為主,采用老式傳統龍窯燒制,產品單一,次品率高,同時由于龍窯以柴草為燃料燒制陶瓷產品,大量消耗山林資源,不利產地自然資源保護。從1992年起,該鎮開始引導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全鎮所有陶瓷生產企業均以石油氣梭式窯代替傳統落后的龍窯,后來又逐漸引進電熱隧道窯。窯爐的改造不僅大大提高陶瓷生產技術含量,降低了次品率,還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在窯爐改造的同時,鎮黨委政府積極幫助生產企業改進經營管理,培育陶瓷生產的龍頭企業。目前全鎮已形成陶瓷生產的骨干企業56家,產業集群主要分布于大勝、箭竹、潭江等村,年產值達4000萬元以上的有4家、上千萬元的有10家、上百萬元的有12家。其中金馬、振興、新興等5家產瓷龍頭企業已成功通過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品也由原來單一的日用高溫瓷轉變為日用、工藝、紅陶、中高溫瓷并舉,產品達1000多個種類。每年春秋兩屆的廣州交易會,鎮政府均多方奔走,為當地的陶瓷廠家聯系尋找展攤展位,積極向外推介本地陶瓷產品。目前該鎮陶瓷制品特別是大宗的紅陶產品幾乎全部銷往國外市場,年出口創匯達1300多萬美元,當地瓷工每年工資總額達6000多萬元。
環保紅陶成為主導產品
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潭江鎮陶瓷企業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的時候,一個美國商人帶著一種表面紅褐色的陶瓷樣品來到該鎮投資辦廠并生產這一陶瓷制品,這就是流行當今國際市場的環保陶瓷——紅陶。這種新型產品迅速引起了潭江人的關注,潭江鎮政府組織當地技術力量并與省陶研所聯手進行技術攻關,很快就成功研制出這一低溫燒結的紅陶產品。美國商家在當地辦廠生產了幾年后停產。這時經過大規模窯爐技改后的潭江陶瓷企業已經熟練掌握了紅陶生產技術,紅陶制品也以其特有的環保功能而走俏國際市場,該鎮黨委政府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在全鎮大面積推廣紅陶制品。目前,紅陶制品已經成為全鎮陶瓷企業的主流產品,種類達到1200多個,產品出口歐美、日本、巴西、新加坡、香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鎮邊遠山區大勝村就有30多個陶瓷企業生產紅陶制品,年出口總值達8000多萬元,村支書徐叔和他女婿所辦的兩家企業就占了4000多萬元。小小的山村經常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的外國客商飛越關山萬里到此落單訂貨。陶瓷企業的興旺促進了大勝村村容村貌的改善,近幾年來當地陶瓷企業先后投入上千萬元進行橋梁道路建設,村中幾乎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還出現了許多高檔次裝修的豪華鄉村別墅,處處讓人感受著山城潭江點土成金的喜悅與豐收。
[出口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