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與中國緊密相連,兩者的英文翻譯除了大小寫區別外,就是一個詞。此次展覽中,中國與英國的交流細節也被印刻在這些瓷器上。
在中國與國外的交流史上,瓷器充當了一個別具特色的大使角色。宋元以來,就有大量的中國瓷器外銷。這便是所謂的外銷瓷,英國與中國的交往過程中也有過大量的外銷瓷,出現在了此次展覽中。
不過,僅僅是瓷器的外銷還無法體現出英國人對中國此次的青睞。在外銷瓷里還包括了一大門類,那便是英國人的定購瓷。英國人會選擇自己文化中的傳統符號,拿到中國進行加工,類似古希臘中傳說中的圖案、歐洲人物像、還有英國貴族家庭的族徽等。
這種定制模式有點類似加工,即英國出圖紙,中國負責生產瓷器。此次,在展出的定貨瓷中,也讓大英博物館獲得了驚喜。兩幅英國版畫曾于18世紀被介紹給中國制瓷工廠,并被加工成瓷器。不過后來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館后,版畫與瓷器的親緣關系被收藏門類的不同而被打斷。此次,為了舉辦《英國與世界———1714-1830》展,“母親”版畫與“兒子”瓷器再次聚會。
除了外銷瓷外,英國人還熱衷于自己制造瓷器。這正是流行于英國國度“中國風”的體現。英國人學著制作中國瓷器,出現了伍斯特瓷器工廠等專門生產瓷器的工廠,也就有了英國人獨有的瓷器藝術品。
英國人制造的瓷器學習了中國的制瓷技術,融合了西方的裝飾造型,可謂“中西合璧”的產物
中國瓷器的外銷從唐代開始,銷往歐洲主要是明晚清初開始,幾年前,歐洲國家就曾從沉船中打撈出了不少外銷瓷,它們都是乾隆時期的產品。
明清時期是中國陶瓷生產的黃金時期,以景德鎮窯為中心的制瓷生產達到了鼎峰。15世紀末期,葡萄牙最早到了中國,隨后歐洲其他國家包括英國在內也通過海路到了中國。
通過海路,中國的瓷器、茶葉等商品就被大量交換到英國等歐洲國家。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還專門經營中國瓷器。
中國瓷器是西方國家本地陶瓷所不能比擬的器皿。在貴族中以收藏瓷器為榮耀。
中國技師摹寫西方圖案造型
在世界各地與中國交流瓷器的同時,英國與這些國家也一樣,往往通過貿易或禮物的形式帶回外銷瓷。如今,這些外銷瓷在國內反而很少見。
外銷瓷具有成批生產的特點,但銷往歐洲國家的瓷器在做工上還算比較用心,在藝術上也有收藏價值。
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英國的外銷瓷也出現紋章瓷,表現家族的,印有徽章,這些都是家族、皇室定購瓷器。不過,這方面的資料相對于荷蘭外銷瓷來說要少一些。類似荷蘭定燒的外銷瓷都會有標志,一般在碗或盆的中間部位,標出是哪個公司制作的。
在中國與英國的瓷器交流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中國出口瓷器藝術的西化。中國外銷瓷上的裝飾繪畫大部分是按西方顧客所提供的銅版畫為藍本或西方畫家繪制的畫稿和設計圖樣為藍圖,進而復制到瓷器上。在這種中西藝術的交流下,中國瓷繪畫家都能很準確地摹仿銅版畫的圖案。所以我們看到在外銷瓷上有很多造型、表現主題都不是中國趣味的表現。
英國從中國學習制瓷技術
另外,在兩國的瓷器交流上,英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學習中國的制瓷技術。這是雙方在技術交流上的一個表現。最初,英國等國家主要是制作青花瓷,燒窯,采用軟制瓷。有些甚至是從中國拿了瓷胚,進而在英國進行加工。不過后來,英國等國家仿制中國瓷器的技術越來越好。
■寶鑒
廣州珠江江面圖粉彩酒缽
此酒缽產自江西景德鎮,1780-1790年,170×365毫米,由奧古斯塔斯·沃拉斯頓·弗蘭克斯爵士在1876-1897年間贈給大英博物館。
酒缽外部描繪的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景象。廣州珠江兩岸有眾多的外貿商行。貨棧外,沿碼頭立了一排高柱子。從柱子飄揚的國旗可看出,這些貨棧分別屬于荷蘭、英格蘭、瑞典、法國、奧地利和丹麥的東印度公司租用。
廣州碼頭的景象,在1760年至1800年就在油畫、水彩畫和版畫中反復出現。這些畫作與瓷器能很好地記錄廣州碼頭的歷史變遷。
英國定制墨彩鍍金盤
墨彩鍍金盤于1738-1740年產于江西景德鎮。
直徑為420毫米,由奧古斯塔斯·沃拉斯頓·弗蘭克斯爵士在1891年間贈給大英博物館。
墨彩鍍金盤正是以《西蒂斯在冥河浸泡嬰兒阿基里斯》蝕刻和雕版畫為藍圖制作。盤子背面所畫的徽章屬于貝利克郡桑代克和弗倫奇蘭德的弗倫奇家族。
此金盤圖案是根據來自英國的藍圖由景德鎮瓷器畫師繪制的。藍圖畫的是西蒂斯在冥河浸泡嬰兒阿基里斯,屬于蝕刻版畫(360×426毫米),作者是埃德姆·讓拉特仿尼古拉斯·弗洛伊格爾斯,作于1719年,由漢斯·隆斯于1753年遺贈。
粉彩描金中國人物紋帶蓋咖啡壺
此咖啡壺(232毫米×198毫米)1760年產于英格蘭的伍斯特瓷工廠,造型為歐洲樣式,但圖案卻為18世紀常見的中國室內人物圖。
一個清朝官員打扮的人坐在桌旁,旁邊是兩個仆人。這同一圖案在壺對稱出現兩次。壺邊緣的裝飾是受中國影響的歐式圖案,蓋子上的花樣雕飾則完全是歐洲樣式。此壺為弗蘭克·勞埃德夫婦1923年贈與大英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