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寅強 簡介
張寅強1958年生于陜西千陽,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涉外經濟學院國際經典書畫院一級畫師,北京故土情傳媒公司藝術總監,陜西社會科學院書畫研究員,陜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寶雞分院副院長。陜西美協會員。
2003年出版《張寅強山水畫作品集》第一集。
2004年8月獲“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一等獎。9月獲“炎黃杯”鄉情友情親情國際書畫展賽金獎。
2005年3月獲“中華名人書畫大賽”一等獎;2005年第3期《美術》雜志發表國畫作品《秋居圖》;7月獲“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書畫展三等獎;11月在 山東郭味
2006年7月由中國國際美術出版社出版《張寅強買銳華詩畫集》;9月《美術》雜志發表《秋紅圖》。
2007年2月世界《華人》雜志介紹發表《賀蘭山行旅圖》、《西夏王陵雄風圖》;7月受邀參加北京房山區四馬臺新農村建設現場會暨著名書畫家創作之旅,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
2008年5月在北京物華藝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并受邀參加北京黃胄美術基金會賑災筆會。6月受清華大學景觀研究所之邀創作《北京奧運公園全景圖》,12月被新華社北京奧組委《2008奧運特刊》第22期6張連載發表。
2009年10月受邀參加“黃帝陵祭祖筆會”。
2010年6月7日《光明日報》6、7版雙頁轉載《北京奧運公園全景圖》,7月《天下秦商》雙頁發表巨作《軒轅黃帝陵圖》;同年陜西省政府收藏陳列《秦嶺雄風圖》、《大散關》國畫。
2011年7月“慶祝建黨90周年全國書畫展”優秀獎。
2012年《賀蘭騰云圖》被賴少其藝術館收藏。
2013年7月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張寅強山水畫集》;8月由寧夏自治區旅游局在寧夏展覽館舉辦《巍巍賀蘭—張寅強中國畫展》。
作品被寧夏博物館、寧夏文史館、郭味蕖藝術館、賴少其藝術館等多家藝術館、文史館、地方政要、軍隊高級將領及藏家收藏,在北京、山東、寧夏、 陝西舉辦個人展覽,出版畫冊三種。為寧夏希望工程助學基金會兩次捐贈價值10萬元書畫作品。
專家和網友評價:
李春海(中國林業文聯副主席、著名畫家):張寅強展覽的作品,筆墨老辣、功力扎實,《踏破賀蘭山缺》是精品力作,《朔風長嘯雕峻骨》、《賀蘭風骨》、《大岳雄風》等作品都很好,字也很大氣。
李仁毅(《美術》雜志執行主編):現已出版的詩畫集序《心靈的趨向》。“師法自然,將自然作為藝術創作的本源,貫以敦厚而執著地追求,才能達到壯闊、幽深的藝術之境。這便是宋代程顥所說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幻中’。讀寅強寧夏之行的賀蘭山山水畫系列
曹鋼(陜西行政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專家):《奧運公園圖》畫的很有時代氣息,可以說是當代的“清明上河圖”
羽翼(世界東方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作家):大氣磅礴的畫風是張寅強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新藝術感受,特別是賀蘭山系列畫作繼承和發展了長安畫派大氣、雄峻、蒼厚、高亢、壯美的藝術風格為畫壇增添了新的生機。
任步武(著名書法家):看了張寅強的畫作感覺一些畫已經畫出了仙氣、字也有傳統底子。
祁峰(著名畫家):書畫亦佳、大氣有神。
徐春龍(收藏鑒賞家張伯駒弟子)線條很有力度,傳統功力扎實,作品意境很好,虛實上再推敲,有望達到大家水平。
羅寧(陜西國畫院副院長、美術評論家):張寅強國畫作品“充實而滋潤、沉靜而靈活。”
賈東坡(寶雞一道詩社群友):張老師的山水畫畫的很好,大氣磅薄,云霧繚繞,群峰并峙,大氣,看后感到舒心,壯闊,有大家風范,書畫雙修,成就卓著,表示祝賀。
《壯闊精妙,雄奇寫真》
——新華社記者采訪錄
(據網絡文字整理)
新華社記者:張寅強老師好!每個書畫家都有自己學習的艱難歷程,您是怎么走上書畫這條道路的?
張寅強:我們上小學三年級時,學校就安排有寫毛筆字課,十六開大字本上,每張十二個大字,字與字之間寫上小楷字。我從小就喜歡寫字課。回想起來也從來沒有間斷過。繪畫是從愛看小人書開始的,因為喜歡就經常學著畫,但總覺得不滿意,這樣畫了幾十年,還是覺得不滿意,這大概就是我不斷寫畫的動力吧。
高中畢業后,在農村勞動。有天大隊通知我去縣文化館參加美術學習班,時間雖然不到一個月,但是學到了不少東西。課程安排有臨摹、寫生、創作等。每個學員都有一張結業創作。有句名言:“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我非常感謝我的第一位老師杭彥青,是他把我引進了繪畫大門,現在雖然作古,但我非常懷念他!
回想我的繪畫生涯,雖然一路艱辛,但也一路快樂。那些年真是筆不離手,兜里揣著小本子,走哪畫哪。白天要工作、勞動,晚上在燈下臨摹油畫頭像,每當完成一副作業,心情無比愉快。七十年代農村的宣傳工作抓的很緊,從辦宣傳欄、黑板報、辦展覽、到墻上刷寫大幅標語,我都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更好,這樣很鍛煉人。使書畫,造型能力不斷提高。七九年在部隊時我已經能夠單獨完成大型展覽了,為部隊建設做出了貢獻。用心做事與隨便練習是大不一樣的。米芾練字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當米芾借五兩紋銀買到一張紙時,一改平時不認真的習慣,紙擺在跟前卻遲遲不敢動筆,一個永字不知蘸水在桌子上寫了多少遍,并用心琢磨。三天才在上面寫了一個字,但卻與之前的字大不一樣了”,這是用心的例子,很有啟發作用。
新華社記者:聽了您的介紹,能不能這樣理解:天道酬勤、精益求精、廢紙三千、水到渠成?
張寅強:對,這正是我從藝之初的體悟。
新華社記者:那么您在學習書畫方面都遇到過什么樣的老師,他們對你的進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張寅強:八十年代我在千陽林業局工作,由于工作性質,我走遍了千陽的山山水水,而且工作之余有畫寫生的機會,并能觀察體悟大自然的神圣與奇特,共性與個性、博大宏闊、精微妙理。這個時期正是《森林法》頒布前后,對宣傳工作非常重視,也給我提供了學習、實踐和提高的機會。在街頭、交通要道繪制大型宣傳畫、標語牌、宣傳專欄,并定期刷新更換。
在繪制這些宣傳畫時,加上自己的想法進行再創作,無論是社會效應還是對我個人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省林業廳每年還會組織幾次有繪畫專長的人員進行培訓,寫生活動。具體組織人鄭天欣老師在西安畫壇人緣很好。那些年請了好多西安的名師,每個老師都有絕活,對我的學習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并組織到北京參觀第一屆林業美術展覽,使我大開了眼界,從此走上了主攻山水的道路。對我影響最深的有林業部宣傳司的李春海老師,他是著名畫家李可染的弟子。第一次見他畫作,感覺他用筆特靈性,中鋒側鋒、順入倒出、筆尖、毛肚、毛根,一鼓作氣。完全顛覆了我平時畫畫的理念。從此在心里種下了寫意山水畫的用筆之道。在淳化爺臺山寫生時,李老師和我們三位學員吃住在一起。既
第二位是劉文西老師,那天講課,同來的一共四位老師。上午講課,下午其他老師都走了,唯獨劉老師留下畫示范畫,可見其人品實在不同一般。劉老師作畫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粗放處大刀闊斧,揮灑自如、虛實并施,待線勾完后,稍作停頓,用大筆飽蘸水分將調色盤中殘墨殘色涮洗,然后在畫面上抖筆,大大小小的墨彩點抖落滿紙。此時一位七十歲左右滿臉老年斑的老人躍然紙上,使人不由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明快節奏。此時再看調色盤中,雖三張小畫已完成,卻依舊干凈,洗筆水還是透亮的一樣。劉老師把惜墨如金與揮灑自如都演繹的淋漓盡致。
看了這兩位老師作畫,使我懂得了“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真正含義了。
聽王金嶺老師的講課,使我知道了中國美學的辯證關系和道家思想的應用,胡光宗老師的一本《山水畫教程》把我帶進了中國山水畫浩瀚的海洋,使我初窺古人心胸。體悟筆墨與自然之奧妙,寫實與寫真之關系。宋志賢老師對我書法的評價讓我茅塞頓開,如醍醐灌頂。
這些年先后閱讀了中外美術史,山水畫論,中國書法史,書法精神等美學方面的書籍。特別是畫評、畫論、品鑒等方面的文章。黃賓虹,陳子莊的畫論,讓人耳目一新,經常研究會方向自明。道家,佛家學說的辨證精神,思想境界,如同共產主義信仰一樣,遁道者,自當得到道德的修煉,心靈的凈化人格的提升。其不在結果而在過程。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您能夠“轉益多師,師法師心”并能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實為難得。
張寅強:是的。他山之石,亦可攻玉。作為畫家的我們要善于學習嗎?!
新華社記者:您經常寫生嗎?您覺得寫生與創作有什么關系嗎?
張寅強:寫生是走向創作的必由之路,它起著記錄大自然中奇景妙境之作用,是創作的重要儲備。近三十年的毛筆寫生,既記錄了素材,又練習了筆墨,這個應該是畫家的必修課。在林業系統工作時,要經常下鄉,在山村一
新華社記者:正是通過寫生您對大自然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活活勃勃的素材,而后煥化為筆端紙面的丹青圖景,感人至深。
張寅強:是這樣的。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近年來創作了一些主題性題材的作品,能談談您的體會嗎?
張寅強:二〇〇八年五月,我在北京辦個展期間,奧運公園主設計師胡潔教授,看完展覽約我一起喝茶聊天,提出去奧運公園看看的建議,這也正是我的愿望。雖已戒嚴,但他有特別通行證,第二天一大早就直接帶我上仰山,居高臨下,向南眺望,奧運公園盡收眼底,鳥巢,水立方,會議中心,體育館、奧運村、萬人演藝廣場、龍頭水系,盡收眼底。北京中軸線上猶如綻放出了一朵燦爛奪目的奇異之花。這就激發了我創作奧運公園圖的想法。胡老師為我提供了平面設計圖、航拍圖及一些相關資料,并講述了他的設計思路及理念。經過研究整合從宏觀上有了初步把握,我畫了草圖,并讓朋友們提意見。大家認為細節上還有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又第二次入園采風。鳥巢等建筑物太大,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很難把握。把這些完全弄清楚后,我開始創作,總體上是平遠構圖,以顯其深遠壯闊,大型建筑物是高遠構圖,顯其高大,這樣就避免了把“鳥巢”真畫成了鳥巢的弊病了。經三易其稿,歷時半年多時間,創作了“北京奧運公園圖”青綠巨幅山水,以表現金碧輝煌,欣欣向榮之意境。這張畫被“新華社,北京奧組委《2008奧運特刊》六張連載發表介紹,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二零一零年六月七日《光明日報》國家重大事件
《光明日報》,“光明網”的發表影響很大,大型網站幾乎都轉發、報導了。這是我創作的第一幅主題性作品,雖然難度很大,但對我的促進提升是顯而易見的。也為我以后的主題性創作奠定了基礎。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經歷了大型主題性創作之后,您都有哪些感悟呢?
張寅強:我的感觸良多,對于大型創作而言,首先格局要大,以大觀小,再而構思縝密,置陳布勢,三要情韻貫穿,以小見大。如此而行,方可彰顯寫真的“精、氣、神”。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您總結的太好了。
新華社記者:二〇一三年寧夏自治區旅游局為您主辦過《巍巍賀蘭張寅強中國畫展》您能談談這個展覽嗎?
張寅強:二零零五年我應朋友之邀去寧夏采風寫生,故地重游,別有感觸,這里已不是昔日從軍時的模樣了。現代化的都市拔地而起,期間我在一畫廊二樓作畫,有位朋友要求為他畫幅賀蘭山,我一直沒有動筆,過幾天他來取畫,得知我沒去過賀蘭山時,第二天便一起去登山。連綿起伏的賀蘭山脈,遠看和其他山沒有什么兩樣,但當深入山中,我深深被賀蘭山的風骨所傾倒,賀蘭山確實就是最好的繪畫藍本,裸露的山巖峻峭挺拔,長期經受風磨沙打的磨礪,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滿目滄桑,卻骨骼硬朗,巍然挺立,傲視蒼穹,這不正是炎黃子孫自強向上,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嗎?我們應該為其傳神立傳。從此我下定決心,以賀蘭山作為自己創作研究的學術方向。把賀蘭山精神通過畫筆傳達給人們,使這座歷代邊塞詩人筆下的愛國名山,再放異彩。然而沒有任何現成的筆墨借鑒。只能向自然學習,寫生采風,多游多看,研究其歷史、地理。初步確定,用筆墨的豐富性,彌補少樹木,無人煙的單調缺憾。具體創作時,筆墨的勾、皴、擦、點、染,一并進行,線條要分明俊朗,又要與畫面渾然一體。當我把第一張畫好的畫貼在畫框里待干時,來畫廊的人一眼就認出“咦,這畫的是賀蘭山吧?”看來這個感覺是對的,欣然之余,吟詩提筆記“大漠巨龍賀蘭山,拔地崛起斗云天。風磨沙打傲骨在,護得塞上勝江南”。
到二〇一三年,畫賀蘭山已經九個年頭了,每年都多次去賀蘭山采風寫生,觀察體悟,研究完善,從最初的感性認識,漸變成了理性認識,豐富筆墨語言的表現形式,使畫面虛實相生,筆跡上軟硬兼施。用硬朗表現精神,用柔傳達墨韻,使作品耐看。從而達到從寫實向寫意的轉化,使雄奇之中,不失精妙之美。
幾年下來,創作了各類賀蘭山及寧夏自然風光的畫作數百幅。這就產生了在銀川辦畫展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寧夏文化旅游局的支持和幫助。畫展的成功舉辦既宣傳了寧夏的旅游文化,也使我的作品走向社會,與人們見面,被寧夏博物館、文史館、展覽館收藏,被寧夏文史研究館聘為書畫研究員。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您能否高度概括一下賀蘭山系列創作的心得體會。
張寅強:我覺得賀蘭山系列之后,我對“藝術與人生”,“題材與技法”,“寫實與寫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生活為我出新意,我為生活傳精神,寄妙理于豪情之中,出新意于法度之外。
新華社記者:您說的太好了!
新華社記者:您覺得畫展對于畫家有何促進作用?
張寅強:成功畫家的一生要辦好多次展覽,辦畫展是對畫家階段性學習創作的一次回顧和檢閱。我在山東辦第一個展覽時,把展廳布置好,仔細瀏覽,什么是清氣、雅氣,通過比較你就全明白了,辦展是自己給自己挑毛病的絕佳機會,也是促進自己進步的必由之路。
另外看展覽非常重要,特別是那些名家、大家的展覽,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些年我看過齊白石老先生的專題展,吳昌碩的書畫展,八大山人的專題展,和眾多的拍賣預展。當你站在大師們的畫作前,你會弄清很多難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問題。這對一個畫家的進步是至關重要的。都說齊白石的梅花畫的很好,當你面對梅花時,你會覺得有一種氣場,氣韻逼人,這時你才真正懂得好在何處。為什么是寫而不是畫。吳老的松樹,可謂八面出枝,看印刷品根本無此感受,篆書用筆,既不滯也不滑,遒勁之意表現的恰到好處。八大山人的用筆之少,墨氣之厚。徐渭的漬墨大寫,收放自如,都讓人如沐清風,受益良多。
新華社記者:您對寧夏的山水情有獨鐘,我們周圍的景觀有沒有引起您創作的欲望?
張寅強:“秦風秦韻秦之聲”,這是我零八年在北京辦展期間,看了省戲曲研究院,晉京匯演劇目改編的秦腔歌劇《楊門女將》后吟寫的,一直難以對出下聯,第二年八月在黃陵縣采風時,此時、此景、此地、此情,豁然開悟,得下聯“黃土黃河黃帝陵”這是寫陜西的,當然更要畫陜西。黃帝陵我去過四次,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森森巨柏,根深參天,身枝虬龍,蒼翠茂繁,蒼蒼橋山,奇柏上萬,呼呼濤聲,響徹霄漢,沮水環繞,眾山福參,奇異景觀,神秘莫辯”。這是我為創作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圖》寫的題畫詩的其中幾句。此圖二零一零年在省政府的四個部門和全國19個省商會聯合出版的《天下秦商》一書中雙頁發表,同年創作的巨幅《秦嶺雄風圖》被省政府收藏陳列。陜北是紅色旅游地,到處都留下革命前輩們的足跡,我去過三次,也創作過十多幅畫,我會繼續畫下去。寶雞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有著燦爛的文化遺留和遺跡,有待我們去發現,去描繪。秦嶺很美,是中華民族的龍脈所在,確有大岳雄風之氣象,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書寫一生。名勝不少,景點很多,只要你走進它,都有取之不盡的素材。二零一五年我和朋友一起去姜子牙釣魚臺采風旅游,深深的被那里的奇異美景所感染。寫生創作了一組畫作。當釣魚臺主任張軍岐看到后,寫了一篇文章,配上畫作,發表在旅游網上,得到了眾多好評。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您拓展了繪畫題材,做了多方面的筆墨探索,您能講講嗎?
張寅強:我是這樣想的:人有千面,山水亦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處自有各處的特色,做為畫家也應該“筆墨當隨時代”,為爭做到“一景一畫”、“一畫一法”。藝術是忌諱“重復,雷同”的,我近些年也是這么做的,
新華社記者:對,張老師說出了藝術創作之真諦。
新華社記者:好多人都評價您的字畫很大氣,這點您有什么體會?
張寅強:毛澤東主席的詩詞大氣磅礴,書法灑脫自如,因為他有一顆偉人之心胸,無私之情懷,為人民服務之豪情,這些都是無人可及的,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和世界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我是他的鐵桿粉絲,永遠崇敬學習的榜樣,我學習詩詞就是從他的詩詞開始的。
歷代正統教育的書法都寫的很美,有一種正大氣象,是學習書法的典范。古畫論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學這些最優秀的東西,才是書畫藝術發展的正道。我們必須明白應該注重學什么。
至于畫嘛,處理位置很重要,要想大氣必須從此處下功夫,留白是一幅畫成敗的關鍵。白讓人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道家謂陰陽相生,這是構圖要訣,黃賓虹論,畫有龍蛇,說的就是留白。潘天壽的啟承轉合是說經營位置,氣脈貫穿也是留白,所以每幅畫都要把留白經營好。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已近
張寅強:黃賓虹老先生有六十轉甲子之說,這是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我非常崇敬老人的治學之道,渾厚華滋,精微博大,筆墨精妙,需要我用畢生精力去學習、研究、體悟。
陸儼少先生的三分讀書,三分練字,四分畫畫的治學之法,我覺得很受用,我也會堅持下去。
甲子之年已無年輕人的狂熱,也無那么多的激情,倒是容易回憶往事,也正好靜心總結和梳理一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一直以來,自己的書畫追求,無外乎用兩句話來總結:在壯闊之中注重精妙的營造,取雄奇之境更具真意的書寫”。我會沿著這個路子,不斷錘煉筆墨,繼續向前。
新華社記者:張老師的藝術思想,可否總結為:“壯闊精妙,雄奇寫真”用這八個字來概括。
張寅強:是的,你總結的很好。謝謝!
與寶雞一道詩藝社部分群友合影
文字作品
往事如煙
往事如云煙,歲月似流水,逝者如
世間之人有兩種 ,一種你忘不了,一種你記不住;忘不了是因為他做了些事,記不住是因為你不了解他。
父親去世已快十個年頭了,早想寫點東西 作為紀念。然不知從何寫起,今年清明回鄉掃墓,觸景生情,總算有點想法了。
座落在千陽縣城以北黃土塬上的張家塬村土地肥沃,雨水適宜,屬關中氣候。村子不大七百余口,一色姓張,全村無一雜姓人家。傳說先輩是從山西大槐樹底下移民來的。人說這里風水好,溝邊的一條小路不大卻一直從縣城往北通到了山腳下,蜿蜒彎曲像一根長蔓。張家塬堡子像其蔓上的一顆瓜。路旁邊有兩個大澇
父親是個木匠,從我記事起,就經常覺得他在本村或周邊村子為人蓋房子,建學校,蓋牛房,更多是民居。從放線,
后來為隊上帶出了一些年輕人,這樣的重體力活也就漸漸干不動了。有一次他去看村上一戶人家蓋房子,立木上梁。父親鑒于養成的職業習慣,把人家做的木活仔細看了一遍,發現其中一根順水的后卯角度有誤,他急忙提醒正在主持上梁的大師傅。此時的大師傅是非常權威的。他像一位馳騁在戰場上的將軍,指揮眾人爬高上低,正忙的不亦樂乎,父親的善意提醒他認為是當眾掃了他的興,看都不看一下,便在不禮貌的態度中,繼續指揮上梁,結果就那根順水,生生把后柱子上的卯給壓斷了,使工程不能繼續進行。這件事驗證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
上年紀后,父親就只能做些小活,如箍木桶、旋鍋板、做個風箱、打個架子車廂、透犁什么的。別小看這些活,都是各有竅道。好用、結實、輕巧、美觀是最重要的。讓我不能忘卻的還有一件事,是和另外一位木匠金順給隊上踩鼓之事,那是難度非常大的活。需要好幾個人聯手,先撿兩張上好的大牛皮,浸泡、刮毛、刮肉茬。再用好楸木薄板箍木
我結婚用的家具是父親為我做的,做的很好。之后便有人要請他去打家具,但老人婉言謝絕了,他已經體力不支了。
父親八歲離父,當時叔父五歲,祖母又是小腳,母子相依為命,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祖母曾提及往事心酸難忍,老淚縱橫。民國二十一年,故里盛傳狼吃人之事,某某人夏日夜在自家院子乘涼睡覺,街門在里插著,院墻也完好不低,卻被狼吃了,剩下個骨頭架子,某人被狼咬死了等等 。見過狼的人傳說,此狼大而兇悍,眼睛白天是紅的,晚上是綠的,由于傷人多,脖子一圈的毛被血凝結成絮狀,跑起來如戴著串鈴一般,當啷著響,云云。有天母子在地里割麥,遠處連聲
那些年的辛勤勞作,勉強維持生計,好在姑家離得不遠,有時候姑父能抽空來幫幫忙。
快解放時有一支國民黨隊伍經過村莊,把各家各戶的大鍋盡數拿走,并說了地方讓第二天去取,待眾人結伴趕到時在一個背山地,遍地是鍋,找自家鍋還真不容易,好在我們家鍋底有炸壞的裂痕,并
解放后,父親、叔父也都成人了,生活也開始好了起來,一年后祖母過上了孫子繞膝的生活。可能是從思想上真正解放的原因,他們真的感覺到新舊社會兩重天啊!
從我記事起,就一直跟著祖母,我是大孫子,老人家特別愛我,有一點什么好吃的給這個給、給那個留,真是慈祥善良,全家人都崇敬愛戴。我們家大人多,孫子輩就有十個,五個大人,糧食好像沒太缺過,只是秋糧搭的很重,蒸的饃里面一多半是高粱面或玉米面,每次都要為祖母蒸幾個麥面饃,放在同一個大籃子里。眾孫子們從來都沒有誰偷吃過,祖母給時也是沒人接受的。這種自律行為應該是父母們言傳身教的結果吧!我上高中時有一次學生
一生中我見父親流過兩次淚,一次是祖母去世后,那是嚎啕大哭,鼻子一把淚一把,是真心難過,是難過之極。再一次是母親去世后,父親只是默默在炕上躺著,不說話也不流淚。出殯那天早上,父親躺在炕上滿眼滿眼的淚,只是輕輕的抽泣。母親活了五十四歲,是甲狀腺癌去世的,時間是一九八七年七月,病魔對一個生命的折磨是非常殘酷的,死去是一種解脫,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挽救,唯一的能耐只能通過一些關系買些止痛藥,麻痹一下而已。回想母親的一生,是在艱難、辛勞、痛苦中度過的,由于家大人多,既要操持家務又要掙工分養家,一點不敢怠慢,加之身體單薄瘦小,農業社的體力活在那一代人身上是最重的。當時人們戲稱是修理地球,一點不假,無任何機械,全靠人力,硬生生搬山填溝,修水庫,造梯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其勞動強度之大,確實得拼了命的干,誰都不例外,除非老人孩子。所以說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就是那個奉獻的時代,才真正奠定了后來糧食大幅度增長的基本條件。有次我稱弟弟伙計,母親嚴重指出:哎,你還有剝削階級思想呢。母親她們那代人屬于那個時代,她們與偉大共存!包產到戶后,隊上把歷年的儲備糧一次分到了各家各戶,那等于是幾年的口糧,從此生活有了大改觀。但母親卻已病入膏肓,沒有過幾天好日子,回想起來讓人心中酸楚!享幾天清福的事是很少有的,唯有到女兒家住上十天半月,可能是她最幸福的事情了,在家永遠是干不完的活。
父親是我們村子最心靈手巧的人之一。每年到播種季節,撒小麥種子的活,基本都是他干的,那關乎來年的收成及幾百口人的吃飯穿衣,很有點技術含量和責任。三十來斤重的籽籠(大竹籃子)跨在胳膊上,走兩步撒一把,是非常辛苦的活,不僅要步伐勻稱,而且要用力均勻,撒出去的籽種,密度、幅寬、及一行行銜接,都得照顧周到,這是來年糧食豐收的前提。但他卻無怨無悔,樂此不疲,從不推脫。諸如踩垛,撇場等有技術含量,且吃苦的活都是自覺自愿干在人前。
小時候很盼望過年,既有肉吃還能得到幾毛的壓歲錢,更有一些有趣而神圣的事情。像三十晚上在院子燒柏枝火,滿院香味,住戶們特別是孩子,圍火鬧騰、嬉笑、很是開心。送神、祈福、祭祀先人,長輩手里端著貢品,孩子按大小排列,兩手捧一炷香,一長串到祖祠磕頭,插香,等等活動。且這些事都在晚上,或天還沒亮前進行,黑咕隆咚。祖祠里供了好多牌子,做的挺好看的,一排比一排高,當時還小記憶比較模糊,祖祠房子高大古舊,還掛有牌匾,破四舊時,祖祠拆了,父親偷偷把兩塊牌匾拿了回來,為了保護起來,在上邊糊了構紙,待干后又用黃泥在上邊泥了薄薄一層,這樣才保護下來了。后來我見時一塊上面刻“貢元”二字,一塊上面刻“皇恩浩蕩”,還有小字,字寫得很好看,大氣端莊,對我影響很深,至今記憶猶新。后來搬了幾次家,現在也不知道還在不在了,但匾額上字的內容卻讓人費解!
父親雖不識字,但對子女們上學讀書卻抓的很緊,發現誰不好好學習或不認真做作業,這個打你便挨定了。所以我們干什么事都不敢偷懶,記得我上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寫毛筆字,他給我找了兩塊方磚,和了一碗泥湯,在家中一塊地方放好,讓我在上邊練字,這塊寫完寫那塊,第二塊寫完,第一塊已經干了,交替練習。并給我講一些當地歷史名人練字的故事來激勵我,使我從小就熱愛上了書畫,后來竟成了我
兒孫滿堂的日子對父親來說是很知足的,在我這里來住上幾天,就
在炕上不能動近四十天,到后來神志也不清楚了,在去世的前兩天,清醒了,他對身邊的子女說了一番話,也算是最后的遺言吧!他說:這些年沒少吃大女兒送的好吃的,穿的衣服大半都是二女兒買的,三女兒替他干了不少活,錢主要花的大兒子的,二兒子兒媳,三兒子兒媳在跟前伺候他,燒炕洗衣,他經常睡的熱炕,衣服被褥洗的也干凈。老人將他平時舍不得花攢的六百多塊錢作了分配:大孫子在城里上學費錢給一百,二、三孫子每人五十,剩余的錢給小兒媳婦,這幾年端飯、倒水、煎藥、奉茶挺不容易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回光返照吧。此后兩天就永遠的閉上了眼睛。后邊的事是做給活人看的,與老人已經無關了!三周年時,我們在父親墓前立了一塊墓碑,正面是“先父張老之墓“??????兒女孫輩名,背面中間是四個大字“笑貌長存”。兩邊對聯:“一身剛直,方尺彈線,成全擋風遮雨事,魯班門下立家業。八歲壓挑,母子相依,行禮圓孝享天倫,圣人賢德傳子孫。”簡單了點,但一個小老百姓足矣!然而在我心中,父親的形象越來越清晰高大了!我懂得了男人是山的真正含義了。天下千千萬萬個父親不都是這樣嗎?父親人類的靠山,民族的脊梁!
原來的張家塬村已經不復存在了,連村名也被取消了,成了王家莊村的一部分,這里卻多了個張家塬鎮,村莊往東遷移到公路沿線了。堡子被推倒填了堡壕,原來的村莊成了一片田地,租給外鄉人種了櫻桃。今年弟弟在家,掃完墳一塊到村莊舊遺址處去看了看,石碾子還在,原來的感覺卻沒有了!碾盤外沿的
七十年代的張家塬大隊,真可謂一派興旺,欣欣向榮。打深井解決了吃水難問題,清水甘冽清甜,這是祖輩以來沒吃過的好水。東方紅拖拉機買回來了,收成一年好過一年,很少有誰家有缺糧斷頓的事,是我們這一帶出了名的好隊之一。黨支部書記張功功,其人正直、公道、有想法有本事,和那個時代
還有一個人金順,也是木匠,此人比我父親年長,有見識手藝好,勤勞、聰明。聽我父親說還能寫一手好毛筆字。我曾向他表示學習之意,他說好久不寫早生疏了,我也覺得很遺憾。要知道那個時候我連一本字帖也沒有見過,寫大字只是瞎琢磨而已。他的兒子永豐,是隊上的赤腳醫生,中、西醫都不錯,還會針灸,后來在縣防疫站站長位上退休了,現在也有七十歲了吧。玉強是他同學,年齡相當,是我家的對門。我們大房份現在誰家有個婚喪嫁娶之事,他既要總管又要幫忙,也就數他了。
往回走的路上,途經昔日學校門前,哞、哞的牛叫聲,代替了孩子們的讀書聲。回到家后,兄弟為我們倒了杯茶水,其渾濁不堪,難以下咽,問弟才知道,深井水不讓吃了,現在吃水庫水了。往年回鄉掃墓,兄弟的門是鎖著的,一家人在外打工,孩子大了打工地上不了學,花錢上吧兩人掙得錢竟然供不起一個小學生。所以帶孩子回來上學了,把媳婦留在上海繼續打工,一年也就見一兩次面,這樣的生活不知何時是個盡頭?
看著全村這些新蓋的居民房,從外邊看真是又整齊又氣派,不少還沾上了新農村建設的光。然鎖門閉戶者居多,都外出打工去了。晚上村子很少看到人,好多人過年都不回來了!不由得我想起了毛澤東“千村薜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詩句!但愿鄉親在外能吃飽穿暖,雖不能安居,愿樂業有望。早日掙些錢財,平安還鄉,不知此是何年!
書法作品
繪畫作品
專題畫系列
閩南春意醉煞人—— 泉州游記
攝于泉州博物館
田野菜花香
安溪茶山
濃濃鄉情
安海晨曦
安平橋印象
天下無橋長此橋
世上有佛尊斯佛
安平橋上
壯闊雄奇 勃勃生氣——賀蘭山系列山水畫
風骨峻峭賀蘭山
賀蘭雄姿圖
踏破賀蘭山缺
賀蘭風骨
賀蘭山行旅圖
大雄賀蘭山
賀蘭口雄風圖
雄奇賀蘭山
賀蘭山蘇峪口
二零一三年八月寧夏個人展覽展標
姜子牙釣魚臺山水畫系列作品
張寅強印象
初識張寅強,緣于一次飯局。東道主張羅一番,飯桌上多是我仰慕已久的書法家和畫家。推杯把盅之間,隱約只記得張寅強曾在林業系統工作過。因是鄰座,不便直視,寒喧之后,并無印象。先是敬煙,他擺手示意不抽;再是敬酒,他起立
總而言之,初次相見,印象淡淡,將他置身于任何一個關中人群中,再也尋他不著。不禁內心嘀咕:他怎會躋身文化圈?
三識張寅強,已是陽春三月。張寅強與幾位志趣相投者來釣魚臺景區踏青,之后陸續收到朋友們用微信傳來的山水畫,皆取材于釣魚臺景區。這些畫作恢宏大氣,匠心獨運,既保留景區的文化精髓,又有作者豐富的想象和再創作的成分,令我眼前一亮,拍案稱絕!我于畫壇一竅不通,純屬外行看熱鬧之類,既無高下之標準,更無褒貶之言論。但對釣魚臺的山水畫我絕對有資格評價。一是生于斯長于斯,熟悉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二是十余年在此工作,挖掘過它的文化內涵,夢想過它的未來輝煌。我毫不遲疑地向友人打聽,作者何人?答曰:張寅強!
幾經接觸,使我對張寅強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產生了走近張寅強的沖動。正巧張寅強請我品茶,我欣然應允。其間欣賞了張寅強創作的釣魚臺系列山水畫卷并請我點評。我說:優點不論,只談建議。
大壩瀑布應再壯觀一些,應給人以震撼;主景區的畫面應有人物點綴,天人合一會更完美。他表示接受,最終的定稿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又拿出一篇追憶父親的文稿,揚揚灑灑三十多頁,字跡雋秀,行文流暢,情真意切,樸實無華。個別字空著,屬于寶雞方言或老家千陽方言,特生僻,請我填充。
當時一切都顯得極其自然,絲毫沒有覺察有何不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完全顛覆了我的觀念,令我汗顏。我仔細翻閱了張寅強先生的多部作品集才知道,先生自幼才華出眾,后受名師點化,已成名多年,書畫文俱佳,尤以作畫見長。如此大家竟然虛懷若谷,不恥下問,我輩竟然侃侃而談,班門弄斧。
凝結著張寅強先生智慧和心血的《釣魚臺系列山水畫》終于問世了,這是釣魚臺景區的一大盛事。至于成就如何,自有專家評述。作為旁觀者和門外漢,我愿把它介紹給更多的讀者。也許你拜讀這些作品之后,會萌生一個念頭:走進釣魚臺,親近姜太公。
張寅強嘉陵江源頭系列畫作
甲午年七月, 嘉陵江源頭采風寫生,被爽風美景,綠樹山花,奇峰碧水,藍天白云,清流急湍所感染 ,逐產生了創作嘉陵江源頭自然景觀畫作的沖動。
并得到了林場領導們的支持幫助,先后三次深入景區,在源頭景區、黑龍潭景區、七女峰景區、采風寫生。
憶往昔,云霧觀景,雪中看山,一時大秦嶺風姿都來胸中。展紙揮毫,寫成巨幅《大嶺橫云圖》及系列作品。
通過微信與君共賞。親近自然,樂山喜水,他不僅僅是一飽眼福,也會給心靈得以滌蕩!
碧浪涌藍天
奇峰牽著手
清流石澗穿
張寅強作品《北京奧運公園全景圖》
2008年5月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期間,結識了奧運公園主設計師胡杰教授和黃帝陵文化傳播者攝影記者馬振興先生。先后兩次被邀請,深入奧運公園采風寫生 。并三移其稿,創作了《北京奧運公園全景圖》。被新華社、北京奧組委,2008《奧運特刊》,6張連載發表介紹,深受各界贊譽。
2010年6月7號光明日報重大題材報道6、7版《山水城市 中國有特色的生態城市》欄目,雙頁轉載《北京奧運公園全景圖》。一時間全國大小網站全部報道!
山水城市: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_光明日報_光明網2010年6月7日-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張寅強作品《奧運公園全景圖》
(中國畫選自《奧運2008特刊》第22期) 第1頁。
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看胡潔踐行的"山水城市"理念
2010年6月7日-▲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張寅強作品《奧運公園全景圖》(中國畫選自《奧運2008特刊》第22期)
山水城市”的忠實實踐者??胡潔_人物訪談|園林新聞_中國風景園林...▲胡潔與他的中外專家規劃設計團隊。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張寅強作品《奧運公園全景圖》(中國畫選自《奧運2008特刊》第22期)
胡杰與張寅強在北京奧運公園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唐永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