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又得喻鎮榮新出的一書,叫《亂攪蕎麥糊》。光看這書名,便又進一步感覺到他一貫的不守常、不合矩、甚至有點放蕩不羈。及至細讀,才發現原來他非常喜好逆向思維。
喻鎮榮曾自我定位為"會讀書的思想者,有思想的實干家"。根據我對他的一貫了解,此定位確實精準且目標明確。前者是說他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邊讀邊聯系實際邊思考,后者則說他注重實干但不是聽話地、順從地、盲目地干。我曾在《一本何止"今用"于企業的好書一一評喻鎮榮的〈古為今用論三國>》一文(詳見《贛鄱風》雜志2019年第9期)中,說他的文章是思想性與務實性的高度融合。現在看來在他自我定位的"二者"之上還應加上一者,即思想性與務實性髙度融合的寫作者。因我對他的一貫了解,除了熟知他的人生履歷之外,更多的還是從閱讀他的著作中獲知的。可見要了解一個寫作者,認真讀一讀他的文章(著作)有多么重要,這次若不是認真讀他的《亂攪蕎麥糊》,我不可能進一步深入發現他喜歡逆向思維的特質。
在此不妨先看看這本書的目錄,可以說其逆向思維比比皆是,并且甚是有趣。它共分兩大章,第一章《文如其人》,第二章《玩"詩"不恭》,這就已有點搞笑了。再看具體文章標題就更搞笑了:《阿Q究竟是不是革命黨》,《幸運莫過藺相如》,《可以得罪小人,不能得罪君子》,《一百步笑五十步更可笑》,《好髙鶩遠亦可嘉》等等。看得出,這些文章大都逆常規、逆常理乃至逆常人的"忤逆"之作。
但千萬別以為它們只是為博眼球的"標題黨"。我細讀了幾篇,覺得喻氏所"逆"甚是有理。就拿《可以得罪小人,不能得罪君子》來說吧,常人常理是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小人,為什么?因為得罪君子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而得罪了小人麻煩可就大了,說不定三天不得了四日不得休。所以,文章說"這句話無論是言者還是聽者,一直都以為然,并且我也曾深以為然。"但寫到這里,文章卻突然話鋒一轉,說道"而今我卻不僅不以為然,還以為是大謬不然!"這又是為什么?接著,文章從"此言把禍水引向君子,有居心不良之嫌","誤導人們忍氣吞聲、卑躬屈膝、馬虎了事",古人不乏君子之怒的事例,說明君子有時也是不好得罪的,君子有時候隱忍不發是為了顧全大局,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諸多方面來論述這句話的大謬不然,進而引導人們應尊重、愛護君子。文章最后又簡單論述了為什么可以并應該得罪小人:"小人本來就應該全國共誅之、全黨共討之,唯如此,方能打造一個朗朗乾坤的太平世界",何況,小人即使得罪也不要緊,只要施以利害、上點“手段",就很容易恢復關系;而君子一旦得罪,被君子看扁了,你的形象就很難挽回,直至影響大局、大事。行文至此,究竟應該得罪君子還是小人,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我看完全文,不禁掩卷思忖:多少年來,尤其近些年來,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欺軟怕硬、欺善怕惡的風氣,并往往導致小人得志、君子受氣,這固然有多種深層次原因,但這句"經典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現在應該是對它好好理論理論、即逆向思維的時候了。
逆向思維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無論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唯書唯上唯慣性之風愈演愈烈,逆向思維者少之又少,以至于很多該總結、該反思、甚至該"叛逆"的事情幾乎無人去做,這顯然都非常不利于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喻鎮榮的逆向思維無疑具有革命性乃至顛覆性的功效,值得大家推崇和效仿。
這次我讀《亂攪蕎麥糊》還有一個重大發現:原來一直以為喻鎮榮只好研究三國,殊不知他熱衷研究的領域其實很廣泛,比如魯迅,本書就專辟一章《重讀魯迅》,選有6篇文章構成。再比如對東周列國(春秋戰國)也頗有研究并頗有心得,本書的《讀書有感》尤其涉及逆向思維的若干篇文章就大多援引了這方面的事例(恕不再多舉例)。由此可見,逆向思維不僅需要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敏銳的思想和膽識,而且還需要廣博的見聞和知識做支撐。否則,非但不能合情合理合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逆向",甚至很有可能隨心所欲、膽大妄為地"逆天"。在這方面,我感覺喻鎮榮做了時代的先鋒和讀書人的楷模。
2021年5月14日